图像表示与画质
提示
以下内容截取自FXXS-Encode-Guide,感谢他们的付出
图像的表示方法
RGB模型
光的三原色是红(Red)、绿(Green)、蓝(Blue)。现代的显示器技术就是通过组合不同强度的三原色,来达成任何一种可见光的颜色。图像储存中,通过记录每个像素红绿蓝强度,来记录图像的方法,称为RGB模型 (RGB Model)
常见的图片格式中,PNG和BMP这两种就是基于RGB模型的。
比如说原图:
分别只显示R G B通道的强度,效果如下:
三个通道下,信息量和细节程度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。比如说可以注意南小鸟脸上的红晕,在3个平面上的区分程度就不同——红色平面下几乎无从区分,造成区别的主要是绿色和蓝色的平面。外围白色的脸颊,三色都近乎饱和;但是红晕部分,只有红色饱和,绿色和蓝色不饱和。这是造成红色凸显的原因。
YUV模型
除了RGB模型,还有一种广泛采用的模型,称为YUV模型,又被称为亮度-色度模型(Luma-Chroma)。它是通过数学转换,将RGB三个通道,转换为一个代表亮度的通道(Y,又称为Luma),和两个代表色度的通道(UV,并成为Chroma)。
YUV模型干的是类似的事儿。通过对RGB数据的合理转换,得到另一种表示方式。YUV模型下,还有不同的实现方式。举个用的比较多的YCbCr模型:它把RGB转换成一个亮度(Y),和 蓝色色度(Cb) 以及 红色色度(Cr)。转换背后复杂的公式大家不需要了解,只需要看看效果:
只有亮度通道:
只有蓝色色度:
只有红色色度:
在图像视频的加工与储存中,YUV格式一般更受欢迎,理由如下:
人眼对亮度的敏感度远高于色度,因此人眼看到的有效信息主要来自于亮度。YUV模型可以将绝大多数的有效信息分配到Y通道。UV通道相对记录的信息少的多。相对于RGB模型较为平均的分配,YUV模型将多数有效信息集中在Y通道,不但减少了冗余信息量,还为压缩提供了便利
保持了对黑白显示设备的向下兼容
图像编辑中,调节亮度和颜色饱和度,在YUV模型下更方便。
几乎所有的视频格式,以及广泛使用的JPEG图像格式,都是基于YCbCr模型的。播放的时候,播放器需要将YCbCr的信息,通过计算,转换为RGB。这个步骤称为渲染(Rendering)
每个通道的记录,通常是用整数来表示。比如RGB24,就是RGB各8个bit,用0~255 (8bit的二进制数范围)来表示某个颜色的强弱。YUV模型也不例外,也是用整数来表示每个通道的高低。
色深
色深(bit-depth),就是我们通常说的8bit和10bit,是指每个通道的精度。8bit就是每个通道用一个8bit整数(0~255)
代表,10bit就是用10bit整数(0~1023)
来显示。16bit则是0~65535
(注意,上文的表述是不严谨的,视频在编码的时候,并非一定能用到0~255
的所有范围,而是可能有所保留,只用到一部分,比如16~235
。这我们就不详细展开了)
你的显示器是8bit的,代表它能显示RGB每个通道0~255所有强度。但是视频的色深是YUV的色深,播放的时候,YUV需要通过计算转换到RGB。因此,10bit的高精度是间接的,它使得运算过程中精度增加,以让最后的颜色更细腻。
如何理解8bit显示器,播放10bit是有必要的呢:
一个圆的半径是12.33m, 求它的面积,保留两位小数。
半径的精度给定两位小数,结果也要求两位小数,那么圆周率精度需要给多高呢?也只要两位小数么?
取pi=3.14, 面积算出来是477.37平方米
取pi=3.1416,面积算出来是477.61平方米
取pi精度足够高,面积算出来是477.61平方米。所以取pi=3.1416是足够的,但是3.14就不够了。
换言之,即便最终输出的精度要求较低,也不意味着参与运算的数字,以及运算过程,可以保持较低的精度。在最终输出是8bit RGB的前提下,10bit YUV比起8bit YUV依旧具有精度优势的原因就在这里。事实上,8bit YUV转换后,覆盖的精度大概相当于8bit RGB的26%,而10bit转换后的精度大约可以覆盖97%——你想让你家8bit显示器发挥97%的细腻度么?看10bit吧。
8bit精度不足,主要表现在亮度较低的区域,容易形成色带。
注意这图右边那一圈圈跟波浪一样的效果。这就是颜色精度不足的表现。
10bit的优势不只在于显示精度的提高,在提高视频压缩率,减少失真方面,相对8bit也有优势。这方面就不展开了。
清晰度与画质简述
经常看到的说法:“这个视频清晰度是1080p的”。其实看过上文你就应该知道,1080p只是视频的分辨率,它不能直接代表清晰度——比如说,我可以把一个480p的dvd视频拉升到1080p,那又怎样呢?它的清晰度难道就提高了么?
视频的画质,是由以下几点共同决定的
- 源的画质。
俗话说的好,上梁不正下梁歪。如果源的画质本身很差,那么再如何折腾都别指望画质好到哪去。所以压制者往往会选择更好的源进行压制——举个栗子,BDRip一般都比TVRip来的好,哪怕是720p。蓝光也分销售地区,比如说一部日本的动画片,一般日本销售的日版,画质上比美版、台版、港版啥的都来得好。选取更好的源,就能做到画质上优先一步。
- 播放条件。
观众是否用了足矣支持高画质播放的硬件和软件。这就是为啥我们在发布Rip的同时大力普及好的播放器;有时候一个好的播放器胜过多少在制作方面的精力投入。
- 码率投入 VS 编码复杂度。
视频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,并称为编码复杂度。编码复杂度高的视频,往往细节多,动态高(比如《魔法少女小圆剧场版 叛逆的物语》),这样的视频天生需要较高的码率去维持一个优秀的观看效果。
相反,有些视频编码复杂度低(比如《请问今天要来点兔子么》,动态少,线条细节柔和),这种视频就是比较节省码率的。
- 码率分配的效率和合理度。
同样多的码率,能起到怎样好的效果,被称为效率。比如H264就比之前的RealVideo效率高;10bit比8bit效率高;编码器先进,参数设置的比较合理,编码器各种高端参数全开(通常以编码时间作为代价),码率效率就高。
合理度就是码率在时空分配方面合理与否,合理的分配,给观众的观看效果就比较统一协调。 码率分配的效率和合理度,是对制作者的要求,要求制作者对片源分析,参数设置有比较到位的理解。
码率分配和合理度做的好,就常常能做出低码率高画质的良心作品。
- 编码前的预处理。预处理分三种:
客观修复。强调修复片源固有的瑕疵,比如锯齿,色带,晕轮等等。
主观调整,强调将片源调整的更适合人眼观看,比如适度的锐化,调色(有时候你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判定片源的颜色有问题,然后针对的做修复的)。
移除无效高频信息,比如降噪,避免码率浪费在无效的噪点上
预处理做的好,往往能达到画质上超越片源,或是在几乎不牺牲清晰度的前提下,节省码率开销。
但是预处理是一把双刃剑,优化的同时,可能引入副效果。降噪、抗锯齿、去晕轮等操作会不可避免的损失一些有效细节(或多或少,取决于制作者水准);主观调整很可能 会引入副效果(比如过度锐化会导致锯齿和晕轮),或是变成了作者的自我满足,形成对观众的欺骗。
综上,一个优秀的画质,是由片源、制作者、观看者共同决定的;码率高低也只是部分因素,并非决定性的效果。